(一年级组)“智能创想家”主题与规则
总分由技能测试20%+现场分80%组成。
背景
1985年2月20日,第一座属于中国人的南极考察站建成了。中国人同时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纪录。在艰难的建站过程中,建设者为后续的驻守人员悉心规划了工作生活环境:两人一间的宿舍,设施齐全的厨房,宽大的餐厅、会议室……长城站还同步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天文观测站、第一个南极气象站、第一个南极邮政局。
长城站落成后的30多年里,我国在南极陆续建成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等科学考察站,在北极建成黄河站。一批批科考队员扎根冰原,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公认的科研成果,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宝贵贡献。
展示活动形式为技能测试加现场展示两部分组成,技能测试为裁判现场题库抽取简易搭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结构搭建,具体内容以现场公布为准。
总分由技能测试20%+现场分80%组成。
以下为实体展示规则。
一、项目简介
展示活动主题及任务,现场公布。项目围绕有关学生认识、学习周边生活智能化知识与运用的活动。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与运用智能化,培养学生的科技基本素养,养成科技制作的良好习惯。本项目要求展示选手,能根据现场主题设计作品,通过编程和搭建,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想象力,设计并构建具有智能运行功能的作品。
二、组别及队伍设置
组别:一年级组,每支队伍由1名选手和1名指导老师组成,选手为2024年9月-2025年6月在校的小学一年级学生。
三、项目安排
制作时长1个小时(如有调整以现场公布为准)。展示活动包括现场创作和路演答辩二部分。现场创作阶段,选手需围绕主题结合积木零件和智能装置进行制作。通过编程控制自建模型,实现特定的实用功能。路演答辩内容应围主题制作,包括:创意概要、创作流程、作品功能和应用等。
(上图仅供参考)
具体作品要求如下:
- 材料及组装限制:
- 队伍用现场提供积木零件及智能装置(如需使用个人设备需提前申请且设备需与组委会提供一致所有结构件),围绕主题进行各类装置的设计。
- 主题贴合:具体主题,由裁判现场公布。主题清晰,体现科学精神、创新创造意识。
- 实用性:设计应考虑实际应用场景,解决现实的问题或需求,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创新性。
- 智能装置功能实现:需设立一个以上的智能装置功能,未实现功能,则评分停止。
- 艺术性:作品具备欣赏性和变现力,符合时代审美。
- 表现性:选手现场表达清晰、思路清晰,能够较好的展示作品,应变能力强,语言、形体得当,礼貌待人。
- 展示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使用权由作者与主办单位共享,活动组委会有权出版、展示、宣传获奖作品。
- 作品创作完成后,举手示意记录完成时间,作品封存后,需参与路演、答辩,时间不超过 3 分钟。
四、评分标准
由作品制作分和路演答辩分组成。作品制作完成后记录完成时间,并对作品进行封存,其他分数同等情况下,用时越少排名越靠前。详见评分步骤及标准。
|
序 号 |
项 目 |
得分条件 |
分值 |
裁判打分 |
1 |
现场公布主题 (主题分) |
主题不符合 0 分; |
10 |
|
主题基本符合 5 分; |
||||
完全符合 10 分。 |
||||
2 |
实用性 |
不符合实际 0 分; |
10 |
|
初步符合 5分; |
||||
符合实际运用 10 分; |
||||
3 |
作品展示 (流畅分) |
未重试,流畅完整展示 15 分; |
15 |
|
重试 1 次完整展示 10 分; |
||||
重试 2 次完整展示 5 分; |
||||
超过 2 次以上重试 0 分。 |
||||
4 |
智能装置实现 |
功能实现 1个 10 分,低于10分,评分停止; |
30 |
|
功能实现 2 个 20分; |
||||
功能实现 3个 30分; |
||||
5 |
路演答辩 |
路演表现思路清晰得10 分。 |
10 |
|
基本表达清楚得 5分。未讲解 0 分。 |
||||
时间不超过 3 分钟,每超过1分钟扣2分 |
||||
6 |
创意与创新 |
根据作品的功能及设计,一般创作得 1-10 分; |
15 |
|
作品功能及设计有新颖得 10-15 分。 |
||||
7 |
制作台卫生 及设备规整 |
制作结束后,制作台周围整理干净及装备还原存储得 20 分; |
20 |
|
每有一遗留物扣 5 分,扣完为止。 |
||||
制作时间: |
|
|||
合计总得分(技能测试分+现场分) |
|
未尽事宜,以最新发布细则及现场公布为准!